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色偷偷91综合久久噜噜噜,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丝瓜,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久久

<xmp id="tuvdy">
  • <u id="tuvdy"></u>

  • <progress id="tuvdy"></progress>
    <var id="tuvdy"><track id="tuvdy"><ins id="tuvdy"></ins></track></var>
    1. <u id="tuvdy"><small id="tuvdy"></small></u>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西岸時評> 民生巷議 > 正文

      黃山還是徽州,何處寄鄉(xiāng)愁

      2016-04-15 09:19:32?李曉鵬?來源:錢江晚報  責任編輯:林雯晶   我來說兩句

      近日,人民日報刊發(fā)了題為《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的文章。文章以徽州更名為黃山為例指出,地名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承載著千百年來鄉(xiāng)民的精神寄托,胡亂改名字,就會失去原有的文化韻味,不僅使遠方的游子無處寄放鄉(xiāng)愁,對鄉(xiāng)土文化的傳承也造成極大混亂。為此,文章作者、著名學者李輝建議,現(xiàn)有的黃山市應當改回原來的徽州。并尖銳地指出,連徽州都不存在了,如何能稱為安徽。

      在互聯(lián)網時代,這篇文章一下子戳中了民眾鄉(xiāng)愁的痛點,有心人整理出一份長長的名單,讓人們看到了古今地名之間的巨大文化落差。古城汝南,袁紹故里,現(xiàn)在叫駐馬店。名士輩出的諸葛亮故里瑯琊,現(xiàn)在叫臨沂。優(yōu)雅的古風與粗鄙的鄉(xiāng)土風相對立,人們哪里還能找到文化之美。生拉硬拽產生的城市名,不斷撞擊著今天人們的常識和情感。

      有的改名,是出于現(xiàn)實的考量。如1994年荊州和沙市合并,放棄了原有的荊州這個深入民族共同記憶的名字,而改叫荊沙市。這樣照顧到了沙市的利益,卻使得荊州這個三國時期的著名古城,就只停留在“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典故里,而在地圖上消失。專家們嘆息稱這是新時代的“大意失荊州”。經媒體、專家多方呼吁奔走,荊州的名稱最終得到恢復。

      而大部分的改名,都受經濟利益驅動,比較典型的做法是用景區(qū)或者特產取代原有城市名,目的是為了擴大景區(qū)知名度,發(fā)展經濟。安徽徽州更名為黃山、湖南大庸更名為張家界、四川南坪更名為九寨溝、云南思茅更名為普洱等,這些更名,從短期經濟效益上看是成功的,但失去了地域文化的靈魂,使得傳承沒有落腳的地方,從歷史的長時段來看,是得不償失的,使得我們成了沒有文化的經濟動物。

      胡亂更名,經濟利益驅動也許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缺乏文化自信,總覺得自己的名字不好聽,土氣,一定要弄一個“高大上”的好名字?;奶迫鐝埣医缇皡^(qū),本已聞名天下,卻因一部《阿凡達》電影走紅而將最著名的南天一柱,更名為“哈利路亞山”。

      值得肯定的是,有關方面已經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今年3月,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會議表示,要重點清理整治居民區(qū)、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guī)范地名,并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民政部最近還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明確行政區(qū)域名稱應體現(xiàn)當?shù)匚幕卣?,同時將制定設鎮(zhèn)標準的權限下放到了省一級。在清理的過程中,那些因歷史原因而被改變的地名,能否得到糾正?黃山市民政局局長朱學軍接受采訪時稱,改回徽州一事,將深入調研,盡早提出建議。

      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地名除了作為名稱標識之外,千百年來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歷史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承載標志。應當像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尊重我們的地名,保護我們的地名,不能也不應該讓那些積淀著共同文化傳承的地名從我們這一代消失。這不僅僅事關區(qū)域標識,也事關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與振興,更能讓海內外所有中國人在尋根的時候,找到鄉(xiāng)愁的寄托之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心情版
      相關評論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fā)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