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色偷偷91综合久久噜噜噜,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丝瓜,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久久

<xmp id="tuvdy">
  • <u id="tuvdy"></u>

  • <progress id="tuvdy"></progress>
    <var id="tuvdy"><track id="tuvdy"><ins id="tuvdy"></ins></track></var>
    1. <u id="tuvdy"><small id="tuvdy"></small></u>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西岸時評> 民生巷議 > 正文

      “雙一流”不能重蹈行政化覆轍

      2016-06-30 08:38:10?熊丙奇?來源:錢江晚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6月28日,有消息稱:國家將廢除“985”“211”工程。28日下午,教育部回應稱,中央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做出新部署,統(tǒng)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皬U除”傳聞來自教育部官網6月23日發(fā)布的一份通知,當中382份規(guī)范性文件被宣布失效,包含《關于繼續(xù)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等“985”“211”工程以及重點、優(yōu)勢學科建設的相關文件。

      文件雖然失效,但在國家沒有正式宣布廢除之前,985、211學校身份還會保留,這無疑會阻礙“雙一流”建設,難以破除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建設身份固化、競爭缺失的問題。在筆者看來,國家已經啟動實施建設“雙一流”的戰(zhàn)略,就應該及時廢除制造學校等級、造成學校不平等競爭的985、211工程,用新的機制,促進高校平等競爭,并在競爭中產生真正一流的大學。

      985、211工程,在過去20年間,對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但從本質上說,是由行政主導的教育工程,也存在兩方面問題。其一,政府通過項目審批、立項給高校撥款,在工程推進過程中,大批高校在追求“高大全”中失去特色。政府部門則通過行政審批,介入學校辦學,干涉學校辦學自主權,給權力尋租、弄虛作假留下空間。高校辦學急功近利,充滿浮躁之氣,這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不利的。

      其二,985、211成為高校的身份標簽。本來,進入工程只是獲得國家更多的資源,以便提高辦學質量,可是,進入工程本身卻成為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教育政績,985不僅意味著獲得國家更多投入,也是學校地位的象征,我國所謂的副部級高校就在985工程實施后出現(xiàn)的。這引導高校把精力用到躋身某一工程、計劃上,而忽視了真正的辦學。

      在國外,也有名校和普通學校,但不是政府計劃的結果,而是學校自由競爭的結果,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名校和普通校,沒有身份標簽、地位之別。我國于2010年頒布的國家教育規(guī)劃綱要,針對我國教育存在的嚴重行政化問題,提出要改革教育管理體制,推進中央向地方放權、政府向學校放權,落實和擴大辦學自主權。在過去4年間,教育部已取消或下放多項權力,其中就包括取消國家重點學科評審。很顯然,進一步推進放權,取消行政性質的985、211工程,正當其時。

      現(xiàn)階段取消985、211,不僅是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改革,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的需要,也是擴大教育公平的需要。另外,國家推進一流大學建設,還要轉變發(fā)展學校的方式,首先,改革撥款方式,由政府主導撥款,通過立項撥款,改革為由國家教育撥款委員會,制定教育撥款預算,監(jiān)督政府部門撥款,把以前的專項投入,納入日常撥款之中。其次,取消行政評價,實行專業(yè)評價和社會評價。目前整個社會,都在對學校進行身份識別,而非教育評價,應由專業(yè)機構組織對學校的辦學水平評價,評價結果作為撥款、社會選擇學校的參考。真正把國家投入與學校辦學的績效合理聯(lián)系起來。

      簡言之,就是政府確保對教育的投入,同時創(chuàng)造學校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給大學自主辦學空間,所有學校在平等競爭中,會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從而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選擇,也在各類教育中都涌現(xiàn)一流大學。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心情版
      相關評論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fā)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