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色偷偷91综合久久噜噜噜,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丝瓜,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久久

<xmp id="tuvdy">
  • <u id="tuvdy"></u>

  • <progress id="tuvdy"></progress>
    <var id="tuvdy"><track id="tuvdy"><ins id="tuvdy"></ins></track></var>
    1. <u id="tuvdy"><small id="tuvdy"></small></u>

      讀書作為鄧小平的一個愛好并不廣為人知,他在南方談話時說:“我讀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弊屓藗冋`以為,鄧小平是個不怎么讀書的人。其實,鄧小平一生酷愛讀書,并且博覽群書。(2014年8月21日《人民政協(xié)報》)

      可以說,縱覽古今,凡志存高遠者,大抵愛讀書,善于從書本中獲得知識,運用于實踐,造福社會。鄧小平就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無論是在戎馬倥傯的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日理萬機的建設時期,從來沒有放松過讀書學習。正是他把讀書學習與工作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在革命戰(zhàn)爭和革命建設中具有真知灼見,永遠走在時代前面。

      據(jù)鄧小平的兒子鄧樸方回憶,鄧小平看書“從來不在上面寫字,連個道都不畫,熟記在心,融會貫通。不是那種記啊畫啊的人,一切都是在腦子里,一種精神的領悟。他也沒有記日記的習慣?!彼?,鄧小平讀書的愛好不為人們所知,恐怕和他的讀書習慣有很大關系。他生前用過的書房有40多平方米,大半屋子堆著的都是曾經(jīng)閱讀過的書籍,囊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但他從不做讀書筆記,很少評點所讀的作品。

      鄧小平的女兒鄧榕說:“我們家的藏書,什么都有。中國歷史方面的,中國文學方面的,外國文學方面的,還有許許多多外國歷史、回憶錄、傳記、哲學等方面的書。當然,還有許多馬列主義書籍。” 卓琳回憶鄧小平有“三愛”,其中之一就是愛看中國歷史經(jīng)典書籍。在歷史古籍中,他最喜歡讀的是《資治通鑒》,“不知道看過多少遍了”。他還通讀了二十四史,特別愛看《三國志》。

      筆者認為,面對鄧小平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和讀書習慣,我們許多人,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應該感到汗顏。讀書,對領導干部而言,既是提高執(zhí)政能力、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職責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提升素質(zhì)、增長才干的內(nèi)在需要。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時移勢易,要跟上形勢的發(fā)展,應對時代的挑戰(zhàn),靠“拍腦袋”不行,靠“跟著感覺走不行”,靠“昨天的知識”指導今天的工作更不行。

      實踐早已證明,一個領導干部讀書學習的勤奮程度,決定著他的思想深度,決定著他的施政力度,決定著他的群眾威信度。一個刻苦讀書、勤奮學習的人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但一個好的領導必須是一個刻苦讀書、勤奮學習的人。不刻苦讀書、勤奮學習,知識就會老化,思想就會僵化,能力就會退化。這樣的領導干部,說起話來言之無物,空話連篇;辦起事來眼光短淺,盲目決策,工作推不動,下級不服氣,在群眾眼里,自然也是“面目可憎”……試想,這樣的領導干部怎么能與時俱進地跟上時代發(fā)展步伐?又怎么能承擔起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歷史重任?

      正因如此,筆者感到,重溫鄧小平讀書趣聞,既是一種提醒,也是一種告誡。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領導干部要不斷提高自己,經(jīng)受住各種考驗,就要堅持在讀書學習中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養(yǎng)、錘煉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堅持在讀書學習中把握人生道理、領悟人生真諦、體會人生價值、實踐人生追求。否則,就很難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如果用偉人的名字加以標識,毛澤東時代和鄧小平時代應是再準確不過的了。今天的我們依然生活在鄧小平時代之中。

      在社會結構和思想意識多元存在的當下,必須承認,關于鄧小平歷史評價的問題存在著一些爭議。人們總是從自身的經(jīng)歷和感受出發(fā)來理解和判定歷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一開播就遭遇爭論。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紀念,肯定會涉及今天如何看待鄧小平的議題。

      如果我們把目光定位于實踐和未來,鄧小平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凸顯出的問題意識、辯證思維和社會主義自信,恐怕是最有價值的思想資源。今天,我們重溫和領會這些思想資源,不僅可以獲得正確評價鄧小平的一個視角,也可以由此獲得面向未來的智慧和力量。

      鮮明的問題意識首先來源于深刻的反思。在歷史的轉折點上,鄧小平敏銳地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把握住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關鍵。必須澄清的是,并不像有的人所認為的,我們黨搞了幾十年社會主義,連“什么是社會主義”都沒搞清楚。鄧小平的本意只在于說明社會主義應然和實然的尖銳對立,只在于提出探索和開拓社會主義新實踐形式和新實踐空間的任務。在鄧小平那里,鮮明的問題意識還包含對未來的清醒預警。今天,聯(lián)系鄧小平晚年“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fā)展時少”、“分配問題大得很”等提醒,嚴重的貧富分化、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等一系列問題,實際上已經(jīng)明白展示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攻方向!

      可以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最高范疇,是鄧小平成功運用辯證法的鮮明寫照。當年,正是依托辯證的思維方式,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jīng)濟”,這才有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jīng)濟的結合這個可以稱為人類偉大創(chuàng)舉的積極探索;也正是對辯證法的成功運用,鄧小平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才有了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必須指出,形而上學的強勢和辯證法的稀缺是中國社會大多數(shù)時候的面貌。沒有辯證法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如果想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案,就必須強力呼喚辯證法的回歸。

      “只要中國社會主義不倒,社會主義在世界將始終站得住”?!半m然一些國家出現(xiàn)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jīng)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fā)展?!泵鎸κ澜缟鐣髁x的空前低潮,鄧小平發(fā)出的這些鏗鏘誓言,今天聽來字字洋溢著對社會主義的堅定自信?;赝囆∑?,尤其不能忽略的一點是,我們?yōu)橹孕乓矠橹疇幷摰闹袊缆?,社會主義才是它光輝而鮮亮的底色,是中國道路最深刻的政治密碼。

      鄧小平時代與毛澤東時代,都是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偉大探索。讓我們停住腳步,回望他們在中國這塊大地上探索社會主義的堅實足跡,放下包袱,把歷史賦予的接力棒緊攥在手里,用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開辟社會主義嶄新的未來。這應是對這些社會主義先行者們最好的紀念。

      吳波(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

      2014年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紀念日。國人以各種方式緬懷這位共和國締造者和改革開放總設計師,表達對這位偉人的尊敬和懷念。

      小平同志的一生,值得紀念和傳承的東西,太多太多。無論是戰(zhàn)爭時期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無論是撥亂反正無與倫比的勇氣,還是改革開放前無古人的智慧;無論是中國南海邊畫的一個圈,還是深圳河邊深情凝望香江的剪影;無論是三起三落的傳奇人生,還是“打不到的東方小個子”的贊譽,無論是大學生隊伍中“小平你好”的標語,還是小孩子口中“鄧爺爺”的稚嫩呼喚,都無法涵蓋他的豐功偉績和深刻影響,也無法盡訴他的思想精華和人格魅力。

      站在時代發(fā)展的今天,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我們緬懷小平同志,當然要重溫小平當年改革的決心、勇氣和智慧,為了傳承他的精神、思想和使命,為了開創(chuàng)繼改革開放30年高速發(fā)展之后更加輝煌的歷史篇章。然而,要想實現(xiàn)這一切,最為根本的是學習小平同志“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飽含深情的話語背后對祖國、人民的赤子之心。

      這顆赤子之心,是他對于祖國和人民的深情眷戀,他對文革十年之后的凋敝民生充滿憂心,帶領全黨解放思想,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終于摒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做出了改革開放重大決策。這顆赤子之心,是他對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強烈期盼,他對香港問題長期關注,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奠定了香港穩(wěn)定、繁榮、發(fā)展的基石。這顆赤子之心,是他對祖國繁榮昌盛的堅定信念,他懷揣著“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的堅定信念,帶領他深愛的人民圓了千百年來樸素美好而又難以企及的小康夢。

      今天,發(fā)展起來的問題并不比改革之初來得簡單;今天,接過偉人手中的火炬,更離不開這顆赤子之心。不忘赤子之心,牢記“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看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的人民觀,才能牢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的箴言”,才能“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最大程度的凝聚改革正能量”,才能將13億中國人“我的夢”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融合為一。

      今天,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前日,在中共中央紀念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講話。講話指出:“鄧小平同志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遺產(chǎn),就是他帶領黨和人民開創(chuàng)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他創(chuàng)立的鄧小平理論?!?/p>

      這條由鄧小平開創(chuàng),之后一直堅持和發(fā)展的道路,用鄧小平的話說是“走自己的路”,現(xiàn)在人們習慣于稱之為“中國道路”。正如習近平所說:“站立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十三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磗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中國道路是一條通向民族復興的路。鄧小平通過“三步走”戰(zhàn)略設計,提出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間依然對應于21世紀中葉。中國夢是幾代中國人的夙愿,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習近平還指出,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

      中國道路是一條追求人民利益的路。從“先富”與“共富”的認識,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從“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到“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改革、也是中國道路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中國道路是一條順應世界和時代潮流的路。鄧小平正確判斷世界和時代的主題是和平和發(fā)展,親手推開中國開放的大門,讓整個國家的重心為之轉移。我們今天稱之為正?;?,因為我們終于理解,理性之于思考、富裕之于生活、市場之于經(jīng)濟、活力之于社會,是多么重要,有多么需要被尊重和珍惜。這是一條現(xiàn)代化的坦蕩正道。

      這是一條從實踐出發(fā)又被實踐證明了的路。初級階段理論,“解放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與“共同富?!钡谋举|(zhì)論,作為發(fā)展手段的市場論,是實事求是思考的結果。中國30多年的發(fā)展變化,可說是這個方向選擇正確性的背書。

      道路堅定需要成熟的制度支撐。鄧小平在1992年視察南方時說:“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蓖晟浦贫戎挥锌扛母铩=裉?,中國既面臨發(fā)展中的難題,各方面的風險與挑戰(zhàn)、思想觀念的障礙、利益固化的藩籬,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仍是振聾發(fā)聵的警鐘。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沒有回頭路。

      今天,紀念鄧小平,不是教條化鄧小平,而是學習他的風范,并運用于實現(xiàn)中國夢的實踐。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熱愛人民的偉大情懷,實事求是的思想特點,開拓創(chuàng)新的歷史擔當,戰(zhàn)略思維的高瞻遠矚,坦蕩無私的博大胸襟,是對鄧小平一生風范的總結,更是當下和后來者應予共勉的品質(zhì)。

      今天,紀念鄧小平,堅持和發(fā)展中國道路,我們感到手握“歷史接力棒”的責任,感到時不我待的緊迫,因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需要“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

      實現(xiàn)這個目標,將是一個“歷史性勝利”。當這個“歷史性勝利”到來的時候,我們依然會用“小平您好”表達對一位偉人的致意。那時,我們會為今天的勇毅篤行而驕傲,對國家的前途更加充滿自信。

      今年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舉國上下正在開展各種紀念活動。雖然改革開放已逾35年,鄧小平逝世也已17年,但這位世紀偉人所留下的豐厚政治遺產(chǎn)及改革思維至今非但沒有過時,而且依然蘊含著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在我看來,“大膽”和“求實”,是鄧小平改革思想的兩個特點。反映到施政上,鄧小平生前說得最多的兩個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便是他的改革思想之立足點。用官方話語來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當中國百年現(xiàn)代史走到20世紀70年代末時,留給鄧小平的是一個經(jīng)濟社會瀕臨崩潰、各種矛盾隨時都有可能總爆發(fā)的危險的爛攤子。更為棘手的是,鄧小平還繼承了一個被極左路線的條條框框束縛得喘不過氣來的思想和輿論環(huán)境。但正如我們后來看到的,鄧小平憑借著其超凡的勇氣和智慧,將中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命運從危機的懸崖邊上挽救回來,并一路走上高歌猛進的正確發(fā)展道路。

      因為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改革之中,鄧小平也作了不少妥協(xié)。但35年后回頭再看,令我們印象深刻不是他所作的讓步,而是他在改革中突破保守思維的勇氣和智慧。這就是鄧小平的“大膽”,或者說“解放思想”的一面。

      然而,鄧小平的“大膽”和“解放思想”絕非不負責任的天馬行空、憑空想象,他所有看似冒險的突破,無不建立在對社會現(xiàn)實腳踏實地的了解和深入細致的分析基礎上。這就是鄧小平“求實”或“實事求是”的一面。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從來沒有、也絕不會從書本知識或固有的意識形態(tài)出發(fā),關在辦公室里“設計”出一套看似完美無瑕的政策方案。鄧小平推行的所有改革,幾乎全都是民間局部實踐探索取得成功的經(jīng)驗經(jīng)過總結和提高后,在更大范圍內(nèi)和更高層次上的全面鋪開。因此,這些改革舉措必然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需求,深厚的民意基礎和切實的可操作性。而鄧小平的“大膽”和“解放思想”體現(xiàn)在:只要經(jīng)過調(diào)查研究認為這些突破創(chuàng)新是有益的、可行的,他就會全力推動國家制度、法規(guī)、政治的調(diào)整,以便為它們開道、護航,哪怕這種調(diào)整需要牽涉到再多的關系、冒再大的風險。

      基于這種“實事求是”的分析,鄧小平在其生前“大膽”地提出了中國的基本國策,提出在國內(nèi)問題上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不搞改革開放,只有死路一條;在臺港澳問題上,堅持和平統(tǒng)一方針,“一國兩制”50年不變,50年后更加不可能變;在國際問題上,冷靜觀察、沉著應對、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為國內(nèi)的改革開放贏得一個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

      即便身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也沒有專門就“何為改革”下過一個理論化、系統(tǒng)性的定義。但從他大量的言論和實踐中,我們還是能夠比較完整地梳理出一個比較完整的準確的改革概念的。概括地說,鄧小平發(fā)起的這場偉大改革,就是要全面改變來自蘇聯(lián)的計劃經(jīng)濟模式以及與之相匹配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改變一切由國家大包大攬的嚴重束縛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不合理舊制度,充分調(diào)動人民群眾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老百姓自由地追尋和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縱向的“放權”與橫向的“分權”就是改革所必須經(jīng)歷的制度調(diào)整。時至今日,簡政放權依然是 “深化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

      雖然鄧小平被稱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但這絕不意味著這場偉大的改革,從一開始便是他在中南海的辦公室里構思好、下發(fā)給全國人民去執(zhí)行的。事實上,這位“總設計師”幾乎沒有憑空“設計”過任何一項具體的改革舉措。換句話說,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是一個自上而下的“設計-執(zhí)行-反饋”的機械過程,而是一個自下而上的“試驗-總結-推廣”的能動過程。鄧小平曾說,“中國改革的發(fā)明權屬于中國農(nóng)民”。這充分表露了他自己內(nèi)心中對這場改革的性質(zhì)的清醒認識:改革是無數(shù)默默無聞的渺小行動主體分散地在各自的局部發(fā)揮冒險精神、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的探索和試錯過程。

      我認為,“底層探索”與“非整體規(guī)劃”是中國30多年改革的兩個標志性特征。的確,目前“改革已經(jīng)進入深水區(qū)”,“需要更明確的頂層設計和整體協(xié)調(diào)”,但推動改革的動力來自民間,改革不是依據(jù)理論的憑空想像,而是結合現(xiàn)實不斷探索和實踐的結果。

      改革開放35年以后,當我們紀念鄧小平110周年誕辰時,許多人都熱切地盼望一場新的改革開放的到來。那么,讓我們稍微回憶一下,35年前鄧小平發(fā)起改革開放時最先做的是什么?是解放思想!

      沒有思想解放,就不會有現(xiàn)實中的改革開放。同樣,沒有新一輪的解放思想,就難有新一輪的改革開放。我們這些后來人,應該繼承他突破一切框框的勇氣和智慧。當年為了鼓勵各級干部群眾解放思想,鄧小平不止一次地呼吁“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大膽試、大膽闖”“不要陷入姓資姓社的爭論”……

      而最令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雖然已經(jīng)過去20多年,卻仿佛猶在耳邊:“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我們今天紀念鄧小平,最重要的還是重溫當年小平的改革膽略、改革決心和改革智慧,來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的理想、目標和步驟?!?/p>

      這是一個時代對另一個時代的敬意,這是一種使命對另一種使命的承諾,這是一個夢想對另一個夢想的堅定。

      公元2014年8月22日,鄧小平誕辰110周年。20日上午,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紀念鄧小平誕辰。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diào),鄧小平同志為我們擘畫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藍圖正在一步步變成美好現(xiàn)實。

      這段時間以來,中國進入了“紀念鄧小平時間”。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近兩個月,省級紀念活動至少15個。此外,值得關注的還有網(wǎng)民自發(fā)的紀念活動。在鄧小平紀念網(wǎng),網(wǎng)友留言已經(jīng)超過了40000條?!叭绻麤]有鄧小平,我們會怎樣?”這個問句悄然走紅,無數(shù)的網(wǎng)友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救亡圖存,不只是沙場上的浴血奮戰(zhàn)。改革開放,也不只是民族危急之際的臨時應對。

      鄧公誕辰110周年,恰逢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毫無疑問的是,今天人們對于“總設計師”誕辰的紀念,也不再僅僅關乎國家的撥亂反正,關乎個人的命運轉折,更寄予了對于改革開放的深刻認同,對于改革再出發(fā)或者再改革、再開放的強烈民意。如果說3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是順應民意、尊重規(guī)律的歷史抉擇,那么正如我們所見,今天的民意已經(jīng)聚集于“全面深化改革”這一新的歷史使命之下。

      以道路延伸道路,以理想強調(diào)理想。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從“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到“中國夢”,從“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到“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一切都表明,改革開放是已然回歸的價值規(guī)律,也是不可逾矩的民意力量。三十六年,乃至在更加久遠的時空當中,這都是最深切的現(xiàn)實,最清醒的認知,最值得欣慰的共識。

      以信心傳遞信心,以勇氣賦予勇氣。正如媒體所指出的,現(xiàn)在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于30多年前。特殊利益集團如何破除,公平公正如何真正實現(xiàn),政治體制與經(jīng)濟體制改革如何并進,環(huán)境生態(tài)與社會發(fā)展如何兼顧,無不需要聚精會神。除此之外,一些糾結已久的權力與權利角力,一些有待修補的法治與道德殘缺,同樣需要全神貫注。一切雖不再篳路藍縷,但一切仍然需要艱難以對。由此而言,我們今天紀念鄧小平,最重要的還是重溫當年小平的改革膽略、改革決心和改革智慧,來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的理想、目標和步驟。

      以改革開放的精神,繼續(xù)深化改革開放。如果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光榮,那么唯有如此,才不辱使命,才配享榮光。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過去已經(jīng)不可逾越,但未來依然這樣遼闊。我們終將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所指向的更大的時空邏輯與更細微的治道變革。

      在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當年那句“小平您好”,我們將找到民意的方向,我們將能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唯此,才是對小平最好的告慰。

      【我們今天紀念鄧小平,一定要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改革開放的真諦,一定要把改革開放偉業(yè)不斷推向深入。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全面深化改革才有未來?!?/p>

      中共中央昨天召開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強調(diào),正是由于有鄧小平同志大力倡導和全力推進的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欣欣向榮,中華民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才能以新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東方。在20世紀贏得了偉大歷史性勝利的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必將在21世紀贏得更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改革開放是當今時代最輝煌的主題,是全黨全國人民最核心的利益所在。我們今天進行的改革奠基于前三十年的改革,也與前三十年改革有了較大的不同。以往的改革帶有“摸石頭過河”的特點,現(xiàn)在有了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深化改革60項、300多條的改革任務;以往的改革主要是自下而上的過程,通常是先試驗再總結后推廣,現(xiàn)在的改革是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施工圖和總臺賬都日漸清晰,關鍵是要執(zhí)行和落實好,在執(zhí)行和落實中逐漸完善。我們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推進改革,這是我們今天對鄧小平最好的紀念。

      萬事開頭難,過程也難,攻堅最難。全面深化改革難在何處?難在“好吃的肉都吃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難在必須以大無畏的政治勇氣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大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眼下,一些人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理解不深、把握不準,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關聯(lián)性、系統(tǒng)性估計不足,抓改革責任心不強、作風不扎實、工作無起色。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困難,還在于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百般阻礙,正所謂“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一些人不愿意拿刀割自己的肉,更遑論刀刀都要割肉。改革到了攻堅階段,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權、去自己的利,已觸及到一些人最大的痛處。不是每個地方和部門都愿改革,也不是每個群體都想改革,但是不改革不行,不改革我們就要走回頭路,就要被變化的世界和激蕩的時代淘汰。

      開弓沒有回頭箭,骨頭再難啃也要啃。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達到預期,能不能推動我國進入美好未來,能不能讓民眾滿意,取決于改革的行動和成色。習近平總書記說得好,凡是議定的事要分頭落實,不折不扣抓出成效,看準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氣來,堅定不移干。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強調(diào),“督促檢查要抓到位,強化督促考核機制,實行項目責任制,分兵把守,守土有責,主動出擊,貼身緊逼。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建立健全改革舉措實施效果評價體系?!睙o論督促檢查還是建立考核機制,無論主動出擊還是貼身緊逼,都彰顯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清醒意識和堅定決心。

      改革需要政治勇氣,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一股子闖勁。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短期行動,更需要一鼓作氣,做好長期奮斗的準備。特別是在全面實施改革方案,按照改革“施工圖”狠抓執(zhí)行和落實的階段,改革就像釘釘子,“釘不到點上,釘子要打歪;釘?shù)搅它c上,只釘一兩下,釘子會掉下來;釘個三四下,過不久釘子仍然會松動;只有連釘七八下,這顆釘子才能牢固”。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多釘釘子、釘牢釘子,使改革方案和措施全面落實到位,讓改革成果和紅利普惠每一個人。

      鄧小平為我們擘畫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藍圖正在一步步變成美好現(xiàn)實,我們偉大的祖國正在一天天走向繁榮富強,中華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偉大復興。我們今天紀念鄧小平,一定要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改革開放的真諦,一定要把改革開放偉業(yè)不斷推向深入。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全面深化改革才有未來。

      今年是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重溫鄧小平理論,感觸頗多。鄧小平理論的一大特點是強調(diào)改革與開放,而其改革開放思想的一個突出亮點,則是強調(diào)要以經(jīng)濟領域改革為重點,搞好各領域改革間的相互配套,使各領域改革相互協(xié)調(diào)、協(xié)同推進,即提出了要“兩手抓兩手硬”的配套改革思想。小平同志這一思想的提出時間,主要集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離現(xiàn)在已過去有二三十年,重溫小平同志有關論述,深感對搞好今后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有重大啟示。

      小平同志關于經(jīng)濟領域改革的最重要思想,是強調(diào)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jīng)濟。這對過去認為社會主義只能搞計劃經(jīng)濟這一根深蒂固傳統(tǒng)思想作出了重大突破,成為了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制度的理論基石。小平同志關于這方面的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一是提出計劃與市場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zhì)區(qū)別;二是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jīng)濟手段,關鍵在于哪一種手段更有利于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三是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jīng)濟。這些論述,是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談話的主要精神,但即使是到今天,其對我們進一步深化經(jīng)濟領域的改革,特別是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jīng)濟體制改革”任務,仍然具有重大指導作用。

      更需要重視的是,其實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即改革開放早期,就提出“兩手抓兩手硬”的重要改革發(fā)展戰(zhàn)略,這一思想對我們搞好今后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指導意義更加重大。小平同志在這方面的論述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認為搞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既堅持發(fā)展物質(zhì)文明,又努力發(fā)展精神文明。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如果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zhì)文明的建設也會受破壞,會走彎路。二是認為搞四個現(xiàn)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既要一手抓改革開放,又要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只手都要硬。三是提出只有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解決社會主義發(fā)展面臨的根本問題。

      總之,小平同志提出的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建設和“兩手抓兩手硬”的改革思想,歷經(jīng)數(shù)十年改革開放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和教訓檢驗,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和緊迫性。其提出的上述改革基本思路,即改革的突破口在經(jīng)濟領域,關鍵卻在于做到“兩手抓兩手硬”的這一配套改革的思路,對我們理解和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很有幫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宣布我國進入了一個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之所以稱之為“全面深化”,是因為這一時期的改革進入了深水區(qū),改革需要在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同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為此,首先要從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初級階段這一最大現(xiàn)實出發(fā),必須將堅持發(fā)展作為首要目標,必須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來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具體來說,就是必須將經(jīng)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發(fā)揮好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依然是在經(jīng)濟領域,要堅決推進市場化改革,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更好發(fā)揮政府的作用。只有這樣做,我們的物質(zhì)文明建設才能具有社會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

      另一方面,我們要努力促使經(jīng)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建設各領域改革的協(xié)調(diào)推進,要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干部教育人民,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打牢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特別是要堅決掃除黃賭毒等各種丑惡現(xiàn)象,堅決根治官商勾結等社會腐敗現(xiàn)象,通過穩(wěn)步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讓我們的兩個文明建設成果更加豐碩,社會更加和諧。

      作者系廣東省委黨校省情中心主任、教授

      【實事求是和開拓創(chuàng)新構成的治政基礎框架,也是鄧小平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政治遺產(chǎn)。實事求是,改革才能協(xié)調(diào)有序,以較小成本獲得最大利益;開拓創(chuàng)新,改革開放才能挖掘出制度紅利,不致半途而廢?!?/p>

      中共中央20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習近平發(fā)表重要講話。

      紀念鄧小平,是因為他是中國波瀾壯闊的現(xiàn)當代史進程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擘畫者。中國現(xiàn)當代史的進程充滿艱難險阻,歷史的前進與倒退時相伴隨。在那些重要的歷史關口,無論是面對歷史的錘煉還是面對時代交付的重大使命,鄧小平都展現(xiàn)了堅定的政治意志和歷史使命感。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在改革開放啟動之時,在1992年南巡講話之際,鄧小平挽狂瀾于既倒,廓清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彷徨,保證了國家沿著正確軌道前行。

      紀念鄧小平,是因為他對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歷史性貢獻,不僅使億萬國人受益,也塑造了國際格局的新面貌。上世紀70年代末肇始于農(nóng)村的改革,不僅基本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也為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速準備了基本的物質(zhì)基礎。而對外開放的推動,為中國正式邁上國際舞臺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路徑。

      紀念鄧小平,是因為基于他的政治生涯、政治意志和政治使命感所形成的思想結晶,經(jīng)受了時代的考察,成為主導國家現(xiàn)代化進程的基本理念。那些言簡意賅的話語至今振聾發(fā)聵:不管黑貓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等等,既是基于對歷史教訓的深刻認知,也閃現(xiàn)出對未來發(fā)展困難的洞悉。而其中,最為重要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和開拓創(chuàng)新。

      實事求是是治政的出發(fā)點。鄧小平不計個人榮辱得失敢于糾正“文革”的混亂局面,敢于承認中國有被開除出地球“球籍”的風險,為啟動改革開放做了最初的思想準備和動員。同樣出于實事求是,鄧小平及第二代領導集體選擇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開放道路,通過早期經(jīng)濟體制改革所帶來的普惠性,創(chuàng)造中國式發(fā)展道路。

      開拓創(chuàng)新是基于實事求是的治政選擇??吹搅藝嬅裆牟蛔悖吹搅苏误w系的滯后,才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使命感。事實也證明,沒有開拓創(chuàng)新,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中國不可能完成從計劃經(jīng)濟到有計劃的市場經(jīng)濟再到市場經(jīng)濟的迅猛轉型,不可能從一個后開發(fā)國家迅速上升為全球制造業(yè)大國和第一貿(mào)易大國,不可能形成從經(jīng)濟體制到行政體制領域的持續(xù)改革動能。

      實事求是和開拓創(chuàng)新構成的治政基礎框架,也是鄧小平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政治遺產(chǎn),對于今天的中國仍然具有現(xiàn)實價值。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是今天中國的主要使命。這意味著許多滯后的思維和管理體制都需要徹底改變。早期改革開放由于起點低,相較而言容易實現(xiàn)普惠利益,容易凝聚共識,而今天的改革開放則需要深度調(diào)整各方利益,需要“啃骨頭”。因此不僅共識不易形成,還容易遭遇種種抵制。破除利益格局,移除改革開放障礙,更需要實事求是和開拓創(chuàng)新。實事求是,改革才能協(xié)調(diào)有序,以較小成本獲得最大利益;開拓創(chuàng)新,改革開放才能挖掘出制度紅利,不致半途而廢。

      鄧小平及其同時代的領導者,為塑造現(xiàn)代中國奠定了基礎,也給出了方向。塑造一個現(xiàn)代性的中國,使命尚未完成。而秉承鄧小平實事求是開拓創(chuàng)新的思想精髓,既是完成當代使命不可或缺的治政理念,也是對小平最好的紀念。

      ●改革開放要不斷堅持,不斷深化,改革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要通過不斷地深化改革來解決,而不是走回頭路,更不是停滯下來,這是鄧小平最大的改革遺產(chǎn)。

      ●今天需要當初鄧小平那樣改革的膽略和勇氣,處理好各種矛盾問題的改革智慧,進一步形成改革的共識。

      ●今天紀念鄧小平,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結合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勢,重溫當年小平的改革膽略、改革決心和改革智慧,來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的理想、目標和步驟。

      新京報記者高明勇

      “南方談話”里很多思想,今天也不過時

      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利用經(jīng)濟轉型,解決那些環(huán)境、生態(tài)等問題的同時,保持經(jīng)濟的持續(xù)增長,還是當前的重要任務,這也是在為深化改革創(chuàng)造物質(zhì)條件。如果經(jīng)濟發(fā)展停滯了,全面深化改革也就無從談起。

      1、新京報: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目前各界都在舉行各種紀念活動,你認為有哪些特殊的含義?

      周瑞金:現(xiàn)在各界都在隆重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一方面是對于黨和國家領導人有紀念的傳統(tǒng),逢五逢十,飲水思源,需要適時紀念小平對中國發(fā)展的貢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面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嚴峻任務,中央改革的決心很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也召開了幾次會議,為改革進行了具體的部署。而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yè)的開拓者,全面深化改革離不開鄧小平理論的指導與支撐。

      所以,在這樣的歷史關頭,隆重紀念鄧小平,有著特別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就是說,用鄧小平留下的改革遺產(chǎn)來繼續(xù)推動今天的改革。

      2、新京報:你認為鄧小平的改革遺產(chǎn)都有哪些?

      周瑞金:我認為鄧小平的改革遺產(chǎn),主要體現(xiàn)在三篇著作中,第一篇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是鄧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文件,第二篇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是1980年8月18日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所作的講話,并在8月31日政治局討論通過,成為中央正式文件,第三篇就是1992年的“南方談話”(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里面提出的很多思想和觀點,今天也并不過時。

      3、新京報:為什么說到今天仍然不過時?

      周瑞金:通過這些文獻,可以概括出幾點:第一,改革是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動力,改革開放要不斷堅持,不斷深化,改革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要通過不斷地深化改革來解決,而不是走回頭路,更不是停滯下來,這是鄧小平最大的改革遺產(chǎn)。

      第二,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利用經(jīng)濟轉型,解決那些環(huán)境、生態(tài)等問題的同時,保持經(jīng)濟的持續(xù)增長,還是當前的重要任務,這也是在為深化改革創(chuàng)造物質(zhì)條件。如果經(jīng)濟發(fā)展停滯了,全面深化改革也就無從談起。

      第三,國家發(fā)展一定要緊跟時代潮流,要用最寬闊的眼光,一切有利于我們發(fā)展的方式方法、管理技術,一切有利于我們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經(jīng)驗成果、措施架構,都可以為我所用。同時,不要用“中國特色”作為排斥和拒絕世界先進制度建設的借口,要超越意識形態(tài),站得更高,這才是真正的自信。

      今天更多是利益調(diào)整的問題

      改革初期,主要是思想的阻力,改革要突破左的思想束縛,更多的是思想解放的問題,而今天更多是利益調(diào)整的問題,要突破利益固化,這一點比以前的阻力也更大一些。

      4、新京報:鄧小平是改革總設計師,我們今天提出的改革“頂層設計”,都是一脈相承的,如何看二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周瑞金:更準確的說法是,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提出了“三步走”戰(zhàn)略,盡管現(xiàn)從GDP指標的意義上看,我們已經(jīng)提前40年實現(xiàn)了第三步的目標,但是國家總的發(fā)展目標,我們還在努力之中。

      5、新京報:紀念的聲音中,很多人都把今天的改革形勢與當年改革初期進行比較,你怎么看?

      周瑞金: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反腐的力度比較大,打掉了以周永康和徐才厚為代表的兩個特殊利益集團。他們其實就是典型的權貴利益集團,既掌控國家公權力機關,又是經(jīng)濟財富的攫取者。

      國慶60周年的時候,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勇于解決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其中談到,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特殊利益集團,就是掌握公權力的權力精英同掌握資本的資本精英勾結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利益。當權力、資本和資源結合在一起,容易滋生腐敗,將會導致權貴集團粗暴地壟斷經(jīng)濟增長成果,放肆地侵占平民百姓的利益,這恰恰又容易成為社會矛盾的爆發(fā)點。

      6、新京報:你認為如何化解當前改革所面臨的這些矛盾?

      周瑞金:全面深化改革遇到利益固化這方面的問題比較大,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由今天的改革形勢聯(lián)想到改革初期。改革初期,主要是思想的阻力,改革要突破左的思想束縛,更多的是思想解放的問題,而今天更多是利益調(diào)整的問題,要突破利益固化,這一點比以前的阻力也更大一些。所以,大家認為,今天需要當初鄧小平那樣改革的膽略和勇氣,處理好各種矛盾問題的改革智慧,進一步形成改革的共識。


      紀念鄧小平最重要的是全面深化改革

      其實早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就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但是十七年過去了,這是第一次在中央全會上將“依法治國”作為主要討論議題。

      7、新京報:當前的反腐形勢,也被認為在為全面深化改革鋪路,你怎么看?

      周瑞金:從目前反腐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國家和社會的制度建設很重要。解決問題,既要治標更要治本,如果說反腐是在治標的話,那么依法治國就是治本的問題?,F(xiàn)在需要從大大小小的反腐案例中,總結出教訓,納入到制度建設的軌道上來,從大張旗鼓地反腐,逐漸變成制度規(guī)范地防腐,從而根治腐敗。

      8、新京報:十月份的四中全會,將重點研究依法治國的問題,有何期待?

      周瑞金:其實早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就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但是十七年過去了,這是第一次在中央全會上將“依法治國”作為主要討論議題。這也說明了這么多年來,對法治建設的重視還不夠,尤其是司法領域的改革,而司法體制的改革又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xiàn)在很多民眾有一個體會,就是“老虎”抓了那么多,“蒼蠅”也打了那么多,可是為什么感覺辦事仍然很難,原因也就在這里。

      9、新京報:記得你比較推崇鄧小平晚年的一些觀點?

      周瑞金:對,那些觀點中流露著他對現(xiàn)實的一種警醒。比如《鄧小平年譜》中,記錄了1993年9月16日,鄧小平和弟弟鄧墾的一段談話:“……中國人能干,但是問題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隨時都會出現(xiàn)新問題。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shù)人沒有,這樣發(fā)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過去我們講先發(fā)展起來?,F(xiàn)在看,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fā)展時少。”

      10、新京報:結合現(xiàn)實,你認為什么是對鄧小平最好的紀念?

      周瑞金:今天紀念鄧小平,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結合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勢,重溫當年小平的改革膽略、改革決心和改革智慧,來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的理想、目標和步驟。現(xiàn)在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已經(jīng)提出來了,戰(zhàn)略目標也清楚了,下面就是一步一步具體地部署、具體地實踐、具體地實施,通過一步步深化,解決我們面臨的改革難題。解決我們面臨的改革難題,首先是民生問題,比如戶籍制度、社保制度的改革,是民眾最關心的,也是攸關民生疾苦的,這些需要優(yōu)先入手;然后是民主問題,要從民主法治的角度來推進改革,這些問題的解決,關系著民心向背。這也是當前紀念的真正意義所在。

      訪談嘉賓 周瑞金 知名政論家,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正在央視一套熱播。隨著越來越多大事件的推進,越來越多人物的亮相,該劇的質(zhì)感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肯定,很多觀眾每天準時追劇。有質(zhì)感,源于全劇組4年的籌備和近5個月的拍攝。(8月14日《四川日報》)

      鄧小平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一個標桿式的偉人之一,也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隨著電視劇的熱播,曾經(jīng)的重大歷史事件伴隨著鏡頭的切換,點點滴滴重現(xiàn)眼前。近段時間以來,各大新聞媒體及網(wǎng)絡都進行了跟進評論。多側面審視,質(zhì)感“鄧小平”成為了觀眾的同感。作為重大歷史題材,《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把握住了一個主題,那就是敬重真實。正因為真實,才能觸動心弦,

      偉人光輝,根植真實。質(zhì)感“鄧小平”在于還原歷史的細節(jié)與真實。4年的籌備和近5個月的拍攝,從劇本到取景,從服裝道具到言談舉止,無論重大的歷史時刻,還是細微的細節(jié)刻畫,劇組都貼近與歷史真實,都著力于還原那段驚心動魄的轉折場景。為了再現(xiàn)金牛賓館當年的場景,硬是在北京找了老宅取景,按照當年金牛賓館的舊貌布置,基本上還原了那段時間的金牛賓館。劇中群眾、特約演員達3400人,主要演員每天凌晨5點開始造型,常常又拍攝到第二天凌晨。應該說,在每一個細節(jié),在每一個歷史瞬間,都體現(xiàn)了一種對歷史真實的敬重。

      百年風云,今昔相照。在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即將來臨之際,央視一套匠心推出一部震撼人心的歷史題材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既有深切追念之要,也有現(xiàn)實映照之義。鄧小平之所以能在人們的心中占據(jù)顯要位置,能夠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關鍵在于他能夠在重大的轉折時刻破題時局,開辟天地。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南巡講話,兩次大手筆的改革寫意,為中國后來改革發(fā)展勾勒出了總體構架和大美畫卷。今日中國,再次面臨重大抉擇與轉折,壓力不亞于過去。內(nèi)有經(jīng)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新壓力,還有反腐敗的非常斗爭,外有國際政治格局新變化,解讀《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我們能真切感受到歷史的真實與現(xiàn)實的對接。

      之所以會出現(xiàn)質(zhì)感,關鍵在于我們的觀眾心中始終留存著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時間里,我們見證了奇跡的誕生過程,我們領略到了其中的驚心動魄。追昔撫今,同樣我們也正經(jīng)歷著一場更加宏大的改革奮進,面對兩個百年目標,面對偉大的中國夢,我們不僅僅要從偉人的深邃目光中讀懂歷史,同時也要從現(xiàn)實的改革中讀懂未來。

      48集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8日晚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開播,立刻受到熱議。片子全景式再現(xiàn)了從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到1984年中國全面改革開放這八年中的中國政治歷程,除了鄧小平作為主角,片中出現(xiàn)華國鋒等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述了官方銀屏從未直接展示過的一些細節(jié)。這讓很多觀眾感到驚喜。

      這部片子對“脫敏”有突出貢獻,成為輿論的強烈印象。至于這樣的“脫敏”尺度是否令人滿意,以及這些“脫敏”是否足夠恰當,價值觀不同的人自然會有延伸性爭論,但這些爭論并不損害片子影響的高度正面性。

      談新中國的歷史,一直有一些敏感的“禁區(qū)”。在整個中國的政治話語體系里,禁區(qū)就更多一些。究其原因,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張和諧,共識不足時,回避分歧就成了最常用的選擇。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體制根源,但不全是。

      問題在于,社會多元化和互聯(lián)網(wǎng)推動的全球化在將中國政治話語的一個個“禁區(qū)”團團圍住,這些禁區(qū)通常只能在官方輿論場上得到維持,民間的實際輿論擁有眾多渠道,禁區(qū)成了似有似無的東西。

      近年來,中國新的話語禁區(qū)明顯減少,但依然有一些。老的禁區(qū)打破了不少,但也有一些“維持了現(xiàn)狀”。我們認為這一大方向是積極的,《鄧》這部片子是其中有標志性意義的進展。

      最重要的或許是,要盡量減少話語禁區(qū),這已成為執(zhí)政力量和主流社會的共識。用限制人們談論敏感話題來推動社會治理,這只能是不得已時的權宜之計,而不能作為常規(guī)性手段使用,管理者們對此都已清楚。

      為打破那些仍存在的話語禁區(qū),需要一些條件。它們包括,公開談論那些敏感事件和人物不會導致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劇烈混亂,也不會導致尖銳的政治猜測或沖突。此外,開放這些討論不能消耗國家的過多注意力,更不能加劇不同人群之間的分裂。

      然而每一個敏感話題的超越,還是需要魄力。社會技術力量的進步對開放敏感話題形成倒逼,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像薄熙來、周永康被查處過程,輿論在事情尚有不確定性時就積極參與進來,恐怕就是合力造成的。

      回過頭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敏感話題的公開,都對國家穩(wěn)定最終形成積極影響。這些開放逐漸積累了社會的承受力,突發(fā)事件不再像過去那樣震撼,中國“什么都發(fā)生”,人們“什么都議論”,但社會穩(wěn)定在表面無序中形成了韌性。

      這些經(jīng)驗告訴我們,今后要盡可能避免新話語禁區(qū)的形成。每一個新話語禁區(qū)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政治或意識形態(tài)的“堰塞湖”,它今天封堵得越嚴密,就有可能積累出一些相應的負面作用。

      對于已有的話語禁區(qū),應當看到,圍繞它們的某種“堰塞湖”已經(jīng)形成,它們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有些逐漸消解,實現(xiàn)話題開放的“軟著陸”。有些可能要等更長時間,等到社會有了更多共識之后,再逐漸放開。應當說,這是中國全社會面臨的考題,它不光是政府怎么做的事情。

      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中國社會上,對這個社會的問題和消除它們的難度,都多少是明了的。一方面我們呼喚全面的改革,包括逐漸鏟除導致話語禁區(qū)存在的那些文化和制度原因。另一方面我們應清楚,這樣的改革既有其自身的獨立性,也是全社會很多其他改革的集成過程。我們盡力而為,但決不可將復雜的事情簡單化。

      從8月8日開始,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該劇是為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組織指導、中央電視臺等單位聯(lián)合攝制而成。全劇共48集,歷時5年創(chuàng)作拍攝完成。(《南方都市報》2014年8月10日)

      2014年8月22日,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日。作為紀念活動的重頭戲,《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8月8日晚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準時開播了。該劇的播出之所以能夠迅速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引發(fā)熱議,是因為該劇除了“以紀實文獻的敘事手法,全景式展現(xiàn)鄧小平同志在黨和國家面臨嚴重困難的情況下,帶領黨和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沖破重重阻力,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外,還“塑造了一大批身處各行各業(yè)第一線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干部群眾形象”,既“高、大、上”,又“平民,接地氣”。同時,“粉碎四人幫”、“恢復高考”、“首次訪美”、“知青返鄉(xiāng)”、“包產(chǎn)到戶”等重大節(jié)點事件和“華國鋒”、“胡耀邦”等比較敏感的政治人物也搬上了熒屏,讓觀眾感覺到非常真實。

      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撥亂反正,并結合中國的國情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決定,他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改變了中國這艘“巨輪”的航向,奠定了中國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基礎,提升了眾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質(zhì)量。如果說拍攝制作并播出《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顯性意義是為了紀念這位“總設計師”110周年生日,那么,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nèi)外環(huán)境,堅定不移的推進改革開放政策應該就是這部電視劇的隱性信號。

      眾所周知,經(jīng)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異常迅猛,人們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與此同時,快速發(fā)展帶來的各種社會矛盾也異常突出,到了不得不再次進行全面改革的時候。2013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改革開放”不同的是,本次改革屬于“深化”改革,是在各領域進行了多次改革的基礎上進行的深度改革;是“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只剩下硬骨頭”的攻堅式改革;是“不清楚險灘和暗流”的“深水區(qū)”改革。本次改革形勢更復雜,任務更艱巨,困難和矛盾更多,更需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要有巨大的政治勇氣與決心,更需要全國上下齊心協(xié)力、團結一致、眾志成城。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除了具有“生日禮物”這個功能外,還肩負著“凝聚改革共識,匯集改革力量”的歷史使命。目前,電視劇正在熱播,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事件或人物將陸續(xù)出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不能只看看熱鬧就了事。

      為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電視連續(xù)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于昨晚在央視一套開始播出。從今年伊始,各地關于鄧小平的紀念活動已經(jīng)早早開始了熱身,而按照1997年以后的慣例,無論其誕辰還是逝世周年,只要逢五逢十,必有高規(guī)格紀念。

      只是,今年的紀念活動恐怕不僅是延續(xù)慣例的程式化儀式。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在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后,在我國GDP躍居全球第二以后的這個新時期的重大“轉折”點上,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緬懷與紀念,就具有了更多關于一個人、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的特殊意義,值得我們回顧與深思。

      “改革開放”被用來標記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始于1978年,歷經(jīng)30多年的努力,展現(xiàn)在世界面前的中國已脫胎換骨,思想和生產(chǎn)力的解放,讓中國徹底改變了自身的命運。今天,我們將其歸功于鄧小平做出的歷史選擇,并不斷總結其經(jīng)驗,繼續(xù)將改革開放推向深入。

      30多年前,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發(fā)展不夠,唯有解放生產(chǎn)力,才能走出困局,走向富強,為此,中國必須發(fā)動一場觸及全社會的大變革。但在黨內(nèi)爭議和國際孤立的不利背景下,如何既保持意識形態(tài)的穩(wěn)定,又在根本上觸及思想與生產(chǎn)方式,是擺在高層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同時也是異常復雜的一道難題。鄧小平憑借對時局的準確判斷、巧妙的政治智慧和果敢的決斷力,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掃除了障礙。

      鄧小平留下的一些經(jīng)典論斷,以及創(chuàng)造性理論發(fā)明,充分展示了其眼光與智慧,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中國要走的是一條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道路,沒有現(xiàn)成答案,鄧小平用“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等,巧妙擺脫了“姓資姓社”的糾結,用“不爭論”擱置無謂的意識形態(tài)論爭,調(diào)動起市場與社會的積極性,開創(chuàng)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回顧歷史,立足當下,今天的中國盡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尋找道路方向也不再是當下最大的困惑,但我們依然面對著錯綜復雜的國內(nèi)國際環(huán)境。以腐敗為代表的政治沉疴,社會公平正義、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多元價值沖擊等,既有老問題,也有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出現(xiàn)或演變出的新問題,中國崛起引起的國際社會關注也將成為未來的一大主題,與30多年前相比,改革前行的壓力未必更小。

      如果說當年鄧小平是站在歷史道路的轉折點上,眼下我們同樣面臨著前行的諸多障礙與矛盾。應對這些復雜問題,仍然迫切需要政治家的敏銳眼光和獨到智慧,回顧一代偉人鄧小平對國情的深刻把握,在關鍵時刻的英明決斷,看他如何竭盡所能為改革開放開道創(chuàng)造條件,對今天而言都顯得意義非凡。

      本報評論員 李杏

      【重要政治人物從“不可見”到“可見”,無疑預示著主流政治敘事至少在符號層面上,具有了比以往更大的包容性。當政治和政治人物展現(xiàn)出更加豐富的面貌,其所蘊含的主流價值觀才能更易為民眾所感知和接受?!?/p>

      從8月8日開始,作為對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紀念,48集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開始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播出。而一年半以前,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的巨著《鄧小平時代》的中譯本,也由三聯(lián)書店在中國大陸出版。政治開放的態(tài)勢,似乎正在經(jīng)由媒介內(nèi)容的悄然開放而為外界所知。

      總體上看,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三個方面實現(xiàn)了對以往同類電視劇的突破。第一,一些過去影視作品很少涉及的“敏感人物”,如華國鋒和胡耀邦等,得到了較為全面的藝術呈現(xiàn)。盡管此前在《浴血堅持》等劇集中也出現(xiàn)過胡耀邦,但故事的背景均設為1949年之前,而華國鋒則是首次在電視熒屏上出現(xiàn)。重要政治人物從“不可見”到“可見”,無疑預示著主流政治敘事至少在符號層面上,具有了比以往更大的包容性。

      第二,電視劇借鑒了曾經(jīng)取得票房成功的兩部主旋律電影——《建國大業(yè)》和《建黨偉業(yè)》——的經(jīng)驗,摒棄傳統(tǒng)的特型演員選角思路,廣邀演技精湛、口碑上佳的知名電視演員出演重要人物:曾經(jīng)成功飾演孫中山的國家一級演員馬少驊,在劇中飾演鄧小平;曾因主演《蝸居》等流行劇集躋身一線男星行列的張嘉譯,飾演習仲勛;而鄧小平的妻子卓琳,則由兩次獲得飛天獎的著名女演員薩日娜扮演。打破特型演員制度的選角,既是提升劇集可觀賞性的有效方法,也意味著過去那種通過嚴格設計政治領袖的熒屏視覺形象,以凸顯其象征性地位的“灌輸式傳播手段”正在改變,將一部分接受和闡釋的權力讓渡給普通觀眾。

      第三,電視劇的生產(chǎn)者和播出方體現(xiàn)出明確的話題營銷意識,不斷通過傳統(tǒng)媒體和社交媒體的滾動討論,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當然,鄧小平本人作為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其在電視這種大眾文化場域內(nèi)如何得到塑造本身,便具有強大的話題吸附能量。報刊和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各種討論還是提醒著我們,這部電視劇有了明確的“傳播觀”,與以往很多主旋律劇集大不一樣。

      一種流行的視覺政治學認為,政治領袖在大眾媒體(尤其是電視)上的“可見性”構成了民眾對其認同的符號基礎,而《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一劇,其實是中國高層政治通過電視逐步實現(xiàn)日?;M程的一部分。而通過大眾傳播和討論,有助于觀眾更好地了解政治和政治人物。當政治和政治人物展現(xiàn)出更加豐富的面貌,其所蘊含的主流價值觀才能更易為民眾所感知和接受。

      □常江(學者)